秋燥癥分溫燥、涼燥兩種,治療上各有不同

來源:仲景健康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08/10/07
2223
分享:
       秋季燥金主令,尤其節(jié)氣在秋分后到小雪前這段時間,人體最易感受燥熱病邪而罹患秋燥癥。

  中醫(yī)認為,燥熱之邪致病容易“傷肺”、“傷津液”,故本病特點是出現(xiàn)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無痰、皮膚干燥等干燥類癥狀。其一般病情輕淺,可及時治愈。但若失治,或濫用感冒藥、抗生素等,則會無端損耗人體正氣,加重病情,甚或危害健康。

  秋燥癥分溫燥、涼燥兩種,治療上各有不同。

  溫燥:

  多發(fā)于初秋,或久晴無雨,秋陽尤烈之時。癥狀特點: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紅苔白而干,脈浮數(shù)或小數(shù)。癥狀進一步加重,可出現(xiàn)身熱,目赤,干咳無痰,咽喉干燥,鼻燥痛,口渴心煩,便秘,甚至咯血等,舌紅赤,苔薄黃干燥。治宜清肺潤燥,養(yǎng)陰止咳。方用桑杏湯加味:桑葉6g,杏仁10g,沙參12g,浙貝母6g,麥冬10g,知母10g,豆豉6g,梔子10g,梨皮6g。日1劑,水煎分2~3次服。癥狀嚴重者,可用清燥救肺湯(生石膏、桑葉、人參、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甘草)化裁;咯血者,加生地、白茅根。

  涼燥:

  多發(fā)于深秋,天氣轉涼,秋風蕭瑟之時。癥狀特點: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鼻塞,咽干唇燥,干咳或痰少而稀,苔薄白而干,脈小緊。治宜疏散風寒,潤肺止咳。方用杏蘇散加味:杏仁10g,蘇葉10g,半夏10g,陳皮10g,前胡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桔梗6g,枳殼10g,茯苓10g,甘草3g,生姜5片,大棗3枚。日1劑,水煎分2~3次服。惡寒甚,加荊芥、防風;頭痛甚加白芷。

  預防秋燥證的關鍵,應多飲水,多吃鴨梨、白蘿卜、百合、蓮藕、蜂蜜等潤肺之物,少吃或不吃辛辣燒烤之品,戒煙,少喝酒。

相關閱讀
網(wǎng)友評論
(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