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蘑中毒防治誤區(qū) 勿輕信不科學識別

來源:仲景健康網(wǎng)論壇發(fā)布時間:2009/05/18
1367
分享:

    誤區(qū)1  高溫煮沸可去毒

  不少人認為,通過高溫煮沸能將野蘑菇中的毒素破壞,只要煮得時間長一些就沒事了。其實不然。毒蘑菇中所含的毒素毒性穩(wěn)定,耐高溫,耐干燥,一般烹調方法根本無法破壞其毒性成分。

  誤區(qū)2  加放大蒜可解毒

  在我國大部分農(nóng)村地區(qū)流傳著大蒜解百毒的說法,所以,很多人習慣在煮食野蘑菇時放大蒜來解毒。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認識。大蒜中的主要成分是蒜氨酸及蒜辣素等。實驗證明,這些成分雖然對某些細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毒蘑菇中的毒素(如毒蕈堿等)并無任何分解作用。

  誤區(qū)3  銀針可驗毒

  長期以來,民間有用銀針來驗毒的習俗。其實,這種方法很不可靠。因為銀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遇強酸、強堿、鹽、氧化物等一般都不發(fā)生反應,仍保持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很難變黑;只有放久了,銀器的表面才會慢慢變暗發(fā)黑。這是由于空氣中存在微量的硫化氫等氣體,銀遇到這些氣體就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或氧化銀。但銀針對一般食物中所含的微量硫化物、砷化物是無法檢出的。如果毒物不含硫及砷,比如毒蘑菇、亞硝酸鹽、農(nóng)藥、毒鼠藥、氰化物等,銀針與它們接觸時就不會發(fā)生反應。有毒蘑菇的毒性物質主要是生物堿類,它與銀針根本不起化學反應,即使?jié)舛仍俑咭矡o法驗出。

  誤區(qū)4  輕信不科學的識別方法

  根據(jù)傳統(tǒng)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jīng)驗來識別不同地方復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些人以為只有顏色鮮艷、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事實上,色彩不艷、外觀并不好看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蘑菇毒性極強。還有人以為不生蛆的蘑菇有毒。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常生蛆??梢?,人們用肉眼是很難區(qū)分野蘑菇是否有毒的,只有用專業(yè)的方法才能識別。

相關閱讀
網(wǎng)友評論
(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