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瀉火治療精神分裂癥案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發(fā)布時間:2011/02/17
1520
分享:
    張某,女,20歲,農(nóng)民,于2007年7月就診。在外出打工時,因與人發(fā)生口角而出現(xiàn)煩躁不安,晝夜不寐,語無倫次等精神癥狀,曾用鎮(zhèn)靜劑與針灸治療,稍有安靜,但癥狀無明顯改善??淘\:由家屬陪診,見其形體偏胖,面色紅赤,坐立不安,來回走動,喃喃自語,且語無倫次;飲食減少,大便干燥,舌質(zhì)紫紅,舌苔薄白而干,脈象弦細偏數(shù)。病屬狂癥,即精神分裂癥,乃心肝火旺,陽明燥結(jié)證,治宜清肝瀉火,逐瘀散結(jié)。方用達營湯加減,生大黃60克,生石膏60克,三棱60克,莪術(shù)60克。3劑,水煎服,頭煎40分鐘,二煎30分鐘。

  二診:語無倫次有所改善,略能回答問題,但仍有喃喃自語,煩躁不安,夜不安寐,上方加用酸棗仁30克,夜交藤24克。3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煩躁減輕,夜眠3~4小時,坐立不安減少,舌苔有津,脈弦細而不數(shù)。改方如下:生大黃60克,赤芍30克,三棱60克,莪術(shù)60克,酸棗仁30克,黃連10克,肉桂5克,生甘草10克。3劑,加水煎取兩次,混合藥液約1500ml,每日500ml,分3次服用。

  四診:3天后來診,言其睡眠可達6個小時,語言正常,煩躁、坐立不安均有減輕,飲食增加,舌質(zhì)呈淡紅色,苔薄白,脈弦細。上方加石菖蒲10克,取1劑,水煎3次,混合約1500毫升,分4份服用,每日1份,再分3次服之。

  五診:可睡眠6~7小時,語言表達正常,來診前一日因飲食不慎而致腹瀉,伴腹痛下墜,每日4~5次,量不多,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細。更方為:炒山楂30克,炒烏藥10克,百合30克,知母10克,生地黃10克,生麥芽30克,炒棗仁30克,五味子克,生甘草10克。3劑,水煎服。

  六診:腹痛、腹瀉消失,大便日1次,已能準確回憶病史,但時有心煩,上方加生龍骨、生牡蠣各20克,合歡皮30克。3劑,水煎服。

  七診:心煩不安消失,但近日上呼吸道感染,出現(xiàn)咳嗽,咳痰,咽干,給予射干麻黃湯3劑,水煎服。

  八診:病已痊愈,為鞏固療效,擬定膏滋劑以善后:生百合100克,知母30克,生地30克,炒烏藥30克,三棱30克,莪術(shù)30克,黃連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赤芍60克,石菖蒲30克,炙遠志30克,麥冬60克,五味子30克。2劑,水煎取液混合,加入蜂蜜制成膏滋劑,約1000毫升,每次10毫升,1日3次。1個月后隨訪,病已痊愈,無任何后遺之癥,生活、勞動如常人。

  按:在接診此病人前1周,筆者在《中成藥研究》(1978;3:30)看到這首治療狂癥的經(jīng)驗方,達營湯原方組成為:生大黃30克,赤芍30克,三棱60克,莪術(shù)60克,僅四味藥。因此方藥味簡練,組方合理,便隨手記錄下來,一周后,此方果然派上用場,還取得了預(yù)期效果。

  此例病人由于郁怒而使肝氣郁結(jié),“氣有余便是火”,肝火引動心火,火旺傷津,導(dǎo)致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津枯燥結(jié),手陽明經(jīng)脈可見腸燥便秘,而足陽明經(jīng)脈的是動病可見“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的狂癥?!笆t瀉之,熱則疾之”,這里雖然說的是針刺方法,但就治法而言,也包括苦寒方藥的清瀉法,且要求快捷而不宜緩慢,達營湯就具備這樣的功效。方中大黃苦寒,清瀉心肝胃之火;石膏辛寒,清解手足陽明之熱;三棱與莪術(shù),為行氣活血之對藥,對原發(fā)病因有解郁散結(jié)的作用。藥僅四味,但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郁,鎮(zhèn)靜安神的功效,與病證相應(yīng),故服之即效。

  大黃用60克,原以為會有腹瀉之苦,但服之毫無瀉意,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一是病為陽證、熱證、實證,急需用大黃清之、瀉之,藥中病所,不傷其正,故無腹瀉之虞,近代張錫純道:“大黃之力雖猛,然有病則病當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癲狂其脈實者,可用之二兩?!倍撬么簏S是與其他藥物同煎,未作后下處理,這樣它的瀉下之力會大大減低。前人認為,大黃生用,泡湯便吞或后下,瀉下力強;而久煎則瀉下力減弱?,F(xiàn)代研究認為,“大黃生用導(dǎo)瀉,久煎止瀉,是因為久煎使蒽甙水解成作用很弱的甙元,加以所含鞣質(zhì)量較高,故反而止瀉?!?/P>

  在治療過程中所用之藥,以證候為主而進行加減。但在五診后,改為《金匱要略》的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百合烏藥湯為主,這是因為火邪去其大半,但陰津尚未恢復(fù),故取百合諸方以滋陰養(yǎng)心、養(yǎng)腎,并調(diào)理所余之郁;其善后之方,仍以百合諸方為主,加上鎮(zhèn)靜安神、養(yǎng)心開竅之品,取膏滋劑,更利于滋潤五臟,且口感良好,服用方便。

  從此例病案筆者悟到,“學(xué)到用時方恨少”,沒有對大量藥物和方劑的知識積累,僅靠臨時辨證用藥,可能在理論上說得通,但要取效是比較難的。

    相關(guān)鏈接: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的原則,是中醫(y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yī)的靈魂所在。后人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和《黃帝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稱為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著作。張仲景因此被后世醫(yī)家稱為"醫(yī)圣",后人在其家鄉(xiāng)南陽修建祠廟以祭祀。

相關(guān)閱讀
網(wǎng)友評論
(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nèi)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