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網(wǎng)>中醫(yī)藥>中藥經(jīng)方

中藥因避諱而改名

來源:仲景健康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5/06/30
4513
分享: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人們在言行上常常會受到很大的約束,就連一些中藥也是難逃“劫難”。在數(shù)以千計的中藥中,就有不少中藥因避諱而改名。
常山原為“恒山”

    中藥常山,本明恒山,李時珍謂,“因本植物始產(chǎn)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中,原稱“恒山”,后因西漢漢文帝劉恒諱“恒”,故地名、藥名都改成“常山”。改朝換代后,在醫(yī)藥典籍中,“常山”曾恢復。恒山”的原名;便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而改為缺筆的“恒”,如“恒山湯”的“恒”宇就缺去了最后一筆。

    “玄”藥改名避祖諱


    方藥中的“玄”宇避諱的例子不少,歷時也較長。乃因北宋皇帝之始祖為趙玄朗、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燁,宋真宗下令要避趙氏始祖之諱,故均諱“玄”。

    因此,中藥的“玄胡索’改為”元胡索”,“玄參”改為“元參”,“玄明粉”改為“元明粉”。常用方劑“真武湯”亦與諱“玄”有關。為避祖諱,宋真宗把四方諸神中的北方玄武神,改為“真武神”,故以四方諸神命名的方劑成為青龍湯(東)、白虎湯(西)、朱雀丸(南)與真武湯(北)了。

    山藥原名“薯蕷”

    山藥:是一味補脾益腎的佳品。在歷史上經(jīng)歷2次改名換 姓。山藥入藥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名為“薯蕷”。初因唐代宗叫李豫,因“蕷”與“豫”同音,便將其改名為薯藥,到了宋代,又為了避諱宋英宗趙曙之諱(因“薯”與“曙”同音)而改名為“山藥”;并一直沿用至今。 許多滋補方劑,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歸脾湯、參苓白術散等中藥都含有山藥……宛西制藥在河南焦作武陟縣建立山藥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六味地黃丸”的原材料質(zhì)量,為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安全的中藥提供重要保障。

    黃瓜本稱“胡瓜”

    在《本草綱目》中,黃瓜也是一味中藥。事實上,黃瓜(不管食用,還是藥用)原來叫“胡瓜”,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種子種植而得,因為來自西域胡地,所以稱它為胡瓜。到了建立后趙政權(quán)的石勒,因自身是胡羯族人,并且信奉“胡天教”,因此下令諱“胡”字,遂把“胡瓜”改稱為“黃瓜”,并沿用至今。

    相關鏈接:宋武帝射蛇而得“劉寄奴”除了因避諱而得名的中藥外,還有一味中藥的名稱與皇帝有關,它便是劉寄奴。

    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高的全草,外用有斂瘡消腫治療跌打損傷的功效。關于這味中藥的名稱,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

    相傳南北朝時期的宋武帝劉裕 (小字寄奴)稱帝前,曾率兵出征新洲,敵軍主力被消滅后,其殘余兵馬進奔山林。劉裕帶兵追剿,被一條橫臥路上的巨蛇擋住去路,他便張弓措箭射中巨蛇,蛇負傷而選。第二天,劉裕帶兵到林中繼續(xù)搜查敵軍殘余,忽聞有人悄悄細語和杵臼之聲,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兵士循聲走去,只見數(shù)名童子正在搗藥,兵士正欲舉刀殺之,眾童子伏地哀求說:“我等并非敵兵,只因昨日劉將軍射中我主,我主疼痛難忍,故命我等搗藥治傷。”兵士們將此回稟劉裕。劉裕甚詫異,近前去看,眾童子不見了,只見地上有草藥數(shù)束,遂命兵士將草藥帶回。其依青衣童子所述,將這種草藥試敷金瘡,甚是靈驗,便在軍中推廣使用。那時,兵士們不知道這種草藥叫什么名字,大家認為是劉將軍射蛇得藥,并命名為“劉寄奴”。
相關閱讀
網(wǎng)友評論
(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nèi)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