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網(wǎng)>中醫(yī)藥>仲景文化

《傷寒論》第113條應為陽虛感寒證

來源:仲景健康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09/06/05
2546
分享:
       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篇第113條古今對其所述之意頗有爭議。原文是這樣敘述的:“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庇腥苏J為此條是陰不足而兼內(nèi)熱者,有人認為是溫病之證,而我認為此條講的是陽氣不足感受外寒證。其“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指出感受外寒,病情形如傷寒之癥。

  在太陽病篇第3條即有敘述:“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闭f明此條所述形作傷寒當有惡寒體痛之癥,但其脈不緊,說明又非太陽傷寒證,脈不弦又提示非少陽病。脈弱乃陽氣不足之脈象,弱脈乃陰脈而非陽脈,如《傷寒論》之平脈法第62條、64條即明確指出:“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wèi)氣微;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边@兩句仲景均明確指出弱脈是陽氣不足之證,何來弱脈是陰氣不足或溫病之理呢?陽氣不足,陽虛不足以化氣,氣不行津而上潤,則咽干渴也。此渴當是渴而不欲飲冷,所以弱者必渴。

  陽虛感受外寒,本當用溫陽祛寒法,不當用火劫發(fā)汗,而醫(yī)卻用之,致使虛陽被邪火侵襲,汗出陽氣更傷,心神不寧,本當致驚狂。如《傷寒論》太陽病篇第112條:“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斌@狂乃亡陽之重癥,最低下限也當致譫語,《傷寒論》陽明病篇第211條仲景即指出:“發(fā)汗出,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敝倬霸诖藯l明確指出譫語不獨見于陽明熱實證,而亡陽、陽虛時也可見譫語。近代醫(yī)之大家冉雪峰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傷寒論》113條是“承上條亡陽更進一步的研究,陽虛脈弱不當渴,而必渴者,水不到,則氣不到,氣不到,則水不到;正陽既虛,邪火驟襲,勢將驚狂,最低額亦必譫語。不待陽明燥結(jié)而即譫語,此亦是仲景自加詮釋?!?/P>

  弱者本不當發(fā)熱,若脈弱而浮,兼發(fā)熱者,是陽氣來復,邪有從表出之象,故治療當用解表法治之,但脈浮弱,不可用麻黃輩,當用桂枝輩治之,如《傷寒論》太陽病篇第42條所述:“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湯?!钡?16條指出“脈浮故知汗出解”。

  另有《溫病條辨》明確指出溫病之脈證:“太陰之為病,頭痛發(fā)熱,自汗出,口渴或口不渴而渴,微惡風寒,午后熱甚,其脈不緩不緊而動數(shù),或兩寸獨大,尺膚熱者,名為溫病。”由此可見,溫病之脈證顯然與《傷寒論》第113條所述之脈證不同。

  綜上所述,本條應當是陽虛感寒之證,而非陰不足兼內(nèi)熱之證或溫病,仲景將本條放在太陽病篇敘述,意在強調(diào)疾病不能誤治,如果誤治則會變證蜂起。

相關(guān)閱讀
網(wǎng)友評論
(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nèi)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