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網(wǎng)>疾病>兒科>性早熟

不同年齡段兒童喂中藥用不同方法

來源:仲景健康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5/01/16
2592
分享:
    雖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對于孩子來說,喝中藥實在是很難讓他們接受。怎么才能讓孩子能喝進這苦苦的中藥呢?我們來給您支支招。

    中藥別不分情況加白糖

    一般中醫(yī)在開中藥時大多都會加入甘草作為調(diào)味。但對于部分孩子來說,僅憑甘草的甜味,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接受中藥那種嗆鼻和苦澀的味道。這個時候,家長往中藥里加入一些蜂蜜,讓中藥的味道能順口些,其實是不錯的選擇。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孩子的腸胃吸收,且營養(yǎng)豐富,具有潤肺、潤腸等藥用價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可能改變藥效,因此需遵醫(yī)囑。

    假如往中藥里添加的是白糖,那就另當別論了。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白糖性偏熱,因此有些中藥湯劑加了白糖,會改變藥性而影響療效。即使往中藥里加糖類調(diào)味,也要注意量,如果把一碗中藥弄得甜味太濃,實在是沒必要。

 不同年齡段兒童喂中藥有方法:|

    1歲以下的小兒:胃容量較小,藥物應濃煎至50~70毫升,每次10毫升,分5~6次喂服。這時的小兒其味覺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將中藥湯液裝在奶瓶里,讓患兒吸吮。一般應先喂藥后再喂奶。對于體質(zhì)差的小兒,也可用魚肝油滴管慢慢滴入。新生兒的吸吮能力差,吞咽動作慢,喂服中藥時要耐心、細致,并注意觀察面色和呼吸,防止藥物嗆入氣管。 

    1~3歲的小兒:每天的中藥量約150毫升,每次30~40毫升,分4~5次服用。這個時期的小兒味覺非常敏感,對苦味特別反感,往往食入即吐。在不影響藥物療效的情況下,可在藥物內(nèi)加入白糖、冰糖等調(diào)味品,以減輕其苦味。其喂服方法,一般采用被動給藥法,即將病兒抱成半臥位,頭部抬高,頸部墊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軟管吸滿中藥,將管口放在病兒口腔黏膜與臼齒間慢慢擠滴;因體位的作用,藥液會慢慢進入口內(nèi)而咽下。如果小兒含在口中不肯吞下,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兒兩頰,以促使其吞咽。喂服藥液時,應注意小兒吞咽速度,若出現(xiàn)嗆咳,要立即停服,并抱起病孩輕拍背部,以使藥液咳出氣管。

    3歲以上的小兒:每天的中藥量為300~400毫升,每次80~100毫升,分3~4次服完。這時小兒的思維已較成熟,大多數(shù)都具有自己服藥的能力。因此,對這類小兒主要在于循循誘導、耐心解釋,不要輕易打罵患兒,以免使患兒產(chǎn)生對抗情緒。要積極鼓勵患兒吃藥,并在服藥后獎賞一些平時喜愛吃的食品,使小兒養(yǎng)成良好的服藥習慣。若經(jīng)耐心勸說無效,也可采用被動給藥法。|

    應當指出的是,被動給藥時不能采用捏鼻子硬灌或?qū)⑺幰号c乳汁混在一起服用。因為捏鼻子灌藥易使藥物嗆入氣管,引起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藥物與乳汁混在一起,很易產(chǎn)生凝結(jié)現(xiàn)象,降低藥物的療效。此外,讓媽媽替孩子吃藥的“過奶”方法也不科學,因為從奶汁中分泌的藥物成分非常少,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喂中藥四個要留心:

    一是留心服藥溫度。有關(guān)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尤為敏感,因此,苦味湯藥的溫度應把持在15℃~37℃。

    二是留心含、咽中藥的部位。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因此,藥液進口后,最好將藥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三是留心服藥速度,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服用時宜快不宜慢。

    四是服藥后可立即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
相關(guān)閱讀
網(wǎng)友評論
(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nèi)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