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有這麼神奇嗎?

來源:仲景健康網發(fā)布時間:2017/07/26
4242
分享:
   大暑過后,冬病夏治的話題也在逐步升溫,街頭巷尾、茶余飯后,人們都在熱議,報刊雜志、電視廣播也在不停宣傳。雖然不是什么新名詞,但人們對其內在含義仍存在認識不全面的地方。 如,一談到冬病夏治,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貼敷,如三伏貼等。那么冬病夏治僅僅就是貼敷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的。
 
   先分析一下為什么要進行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我國古代《黃帝內經》“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理論。其實,“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最早是養(yǎng)生的理論,后來逐步發(fā)展成治病的理論,尤其是清代的張璐創(chuàng)造性采用了白芥子等通過穴位貼敷來治療哮喘。如他的著作《張氏醫(yī)通》中均有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這是目前所見文獻關于冬病夏治最早的記載。
 
   夏天陽氣旺盛,再養(yǎng)陽不上火嗎?


   依據中醫(yī)的理論,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夏天陽氣旺盛再養(yǎng)陽的確不易理解。其實,夏天陽氣浮越于體表,肌膚常出汗,身體陽氣布散偏于外,內部卻相對處于一種陽氣虛弱的狀態(tài)。所以這時就要溫補人體的陽氣,祛除體內的寒邪,想通了這個道理,也就不難理解“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諺語了。

   再探討哪些疾病適合冬病夏治?


   搞清楚這個問題,那么就要知道哪些屬于冬病。所謂的冬病,是指寒冷季節(jié)或受涼后容易發(fā)病或加重的疾病,當然不一定非得冬天發(fā)病才算冬病,其他季節(jié)受涼后易發(fā)的疾病也屬于冬病的范圍。冬病夏治針對的不是冬,而是受涼后易發(fā)或加重,也可以說是針對的陽虛或寒濕的體質。如常見的各種風濕疼痛、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小兒泄瀉、體虛感冒、凍瘡、免疫力低下等。夏治是指在三伏時令、自然界陽氣最旺之時,采取治療措施,借機溫補陽氣,祛除體內的陳寒痼冷,達到強基固本、防病治病的目的。
 
   采取內外兼治方法,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具體到治療的方法那就多了,如口服中藥、針刺、艾灸、熏蒸等。 臨床上常見的反復咳嗽,也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老年性支氣管炎,簡稱老慢支的患者。對證處理時口服止咳化痰定喘膏的同時服用溫陽補腎納氣的中成藥,像桂附地黃丸等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療風濕病在配合針灸、熏蒸的同時,可以考慮口服國公酒或強陽保腎丸等,當然,這些疾病也可以在皮膚穴位上施治的同時配合口服辨證的湯藥,內外結合,療效自然高出一籌。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節(jié),因為在三伏天,人與自然界的陽氣都會外浮,這是幫助人體驅除體內寒邪、改變人體寒凝狀態(tài),尤其是虛寒人的最佳時機。所以在此溫情提醒有“冬病”的患者朋友,該出手時,就出手。

   溫馨提示:中成藥雖好,還需要辨證論治,只有對癥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藥。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
(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