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網>疾病>兩性>情感

“不正”才有邪:氣血郁滯的病因推測

來源:仲景健康網發(fā)布時間:2011/03/04
1736
分享:
    ●中醫(yī)學中“邪”的含義廣泛,《黃帝內經》中就有病因、診斷、治療三個層面。在“治療層面”的“邪”,是古代醫(yī)家對造成氣血不正常狀態(tài)原因的一種推測,治療的方法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壞氣血郁滯的病態(tài)平衡,使人體有復正之機。

  ●多數情況下,人體與微生物之間在“正”的狀態(tài)下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只有在人體已經陷入“邪”態(tài)的時候,微生物無法“安其位”,才被誤認為“病原微生物”。治療的目標應該是使人體氣血的狀態(tài)復“正”,使人體的內部環(huán)境回復到微生物可以“安其位”的狀態(tài)。

  清代臨床家王孟英曾謂“亙古以來,善治病者,莫如戴人”(《續(xù)名醫(yī)類案》卷二十一)。戴人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其最大的學術成就在于創(chuàng)“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之攻邪學說,臨證多獲奇效。欲學攻邪之法以提高臨床療效,就必須對于“邪”的本質做深入的探討。

  “不正”才有邪

  攻邪為“已病”

  《辭海》中對“邪”的解釋為:“邪,不正當,不正派……中醫(yī)學上指一切致病因素為邪?!薄靶皻猓嗅t(yī)學名詞。指六淫以及疫病之氣等外邪。”《中醫(yī)大辭典》中的解釋為:“邪,又稱邪氣。與人體正氣相對而言。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和病理損害。”“虛邪,致病邪氣的通稱。因邪氣乘虛而侵入,故名?!泵鎸σ陨衔淖?,以及如“真氣不正,故有邪干”(《素問遺篇·刺法論》)、“真氣稽留,邪氣居之”(《靈樞·根結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及“邪氣盛則實”(《素問·通評虛實論》)之類的經典表述,筆者對于“攻邪已病”中的“邪”,有以下2點理解:一為發(fā)生了疾病,才會討論“邪”;二為只有正氣發(fā)生了問題,才有“邪”的進駐或者稽留。

  這與一些學者認為的邪可以不致病而獨立存在于人體內或外顯然不同,他們認為“邪屬不正當、不正常的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人體以外,也可以進入人體成為可能導致疾病的因素;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引起人體疾病,而成為致病因素乃至病因”(張光霽《論中醫(yī)病因、致病因素、邪氣、邪之關系》)。

  筆者認為,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在于中醫(yī)學中“邪”使用的廣泛和其含義的靈活,《黃帝內經》中“邪”字出現441次,有“病因、診斷、治療三個層面”(煙建華、張俐敏《〈黃帝內經〉‘邪’概念內涵的學術解讀》)的含義,本文重點討論“治療層面”的“邪”。

  氣血“非其位則邪”

  可“還以為正氣”

  《素問·五運行大論》“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以“當其位”和“非其位”來分辨“正”“邪”?!秲冉洝吩鉃閷夂蜃兓械摹翱椭骷优R”的分析,我們借用于對于體內氣血狀態(tài)的判斷,其義亦通。人體不外氣與血,氣血暢通則為“正”,為“當其位”;如果氣血的運行狀態(tài)在某些狀況下發(fā)生了變化,郁滯于某部、某經、某些臟腑,則不再“當其位”,變“邪”致??;治療就是要攻其郁滯,疏其血氣令條達,此即“攻邪已病”。“邪”的實質為氣血的“非其位”——即郁滯狀態(tài),而非在人身氣血之外另有獨立的“邪”存在。解除郁滯,則氣血的狀態(tài)由“邪”復“正”。

  《醫(yī)方集解》中的一段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氣血狀態(tài)與“邪”“正”的關系:“蓋氣之亢而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平則還以為良民,而復其業(yè)矣,火退則還以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比松聿煌鈿庋?,并沒有多出什么“邪”來,在此“邪”只是古代醫(yī)家對造成這種氣血不正常狀態(tài)原因的一種推測,“攻邪”就是解除氣血的郁滯。也可以理解為:汗、吐、下三法是對體內氣血郁滯狀態(tài)給予一個較強的刺激,為氣血恢復“正”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條件。也就是說,表面上看是“給邪以出路”、“攻邪”,實質上是通過這些方法,調動機體的自愈能力。

  找出致病之“邪”的方法為“審證求因”,“邪”是造成體內氣血郁滯的最直接原因的推測,治療的方法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壞氣血郁滯的病態(tài)平衡(與一般意義的理氣活血截然不同),使人體有復正之機。

  “攻邪”只為“通”氣血

  《漢書·藝文志》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边@段話對經方的作用作了定位,即“通閉解結,反之于平”。該書作者認為經方治病的第一步是“通閉解結”,即解除氣血的“閉”和“結”,這與我們理解的“攻邪已病”的第一步是改變氣血的郁滯狀態(tài)是一致的。

  清代醫(yī)家何夢瑤認識到“子和治病,不論何證,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蓋萬病非熱則寒,寒者氣不運而滯,熱者氣亦壅而不運,氣不運則熱郁痰生,血停食積,種種阻塞于中矣。人身氣血,貴通而不貴塞,非三法何由通乎?”(《醫(yī)碥卷之一·雜癥·補瀉論》)何氏可謂深得“攻邪”之深意者?!肮バ啊笔菫榱恕巴ā睔庋m用于“邪氣盛則實”者,對于“精氣奪則虛”者,無論食補、藥補,均旨在使氣血充盛。《內經》中講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狀態(tài)應該是氣血充盛而疏通。

  微生物不等于“邪”

  一些中西醫(yī)結合學者把微生物誤認為是中醫(yī)的“邪”,這是不正確的。如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體“正”的情況下,并不致病,不僅不能叫作邪氣,反而是“正”常秩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病態(tài)狀況下,這些微生物多數情況下也不是“病原”,而是“受害者”。如很多醫(yī)者把痤瘡的原因歸結為螨蟲,于是使用殺蟲治療,而忽略了正常人皮膚中也有適量的這些微生物存在卻并不發(fā)病的事實。螨蟲在皮膚油膩的不正常狀態(tài)中,數量超過了正常值,是因為環(huán)境適合其生長所以數量增多,經過綜合治療,面部出油減少,螨蟲數量自會恢復適量。如果一味地針對螨蟲治療,是治標而不及本,有害而無益。

  多數情況下,人體與微生物之間在“正”的狀態(tài)下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如目前已經取得的“有益菌群”的共識即是此意。只有在人體已經陷入“邪”態(tài)的時候,微生物無法“安其位”,才被誤認為“病原微生物”。治療的目標應該是使人體氣血的狀態(tài)復“正”,使人體的內部環(huán)境回復到微生物可以“安其位”的狀態(tài)。

相關閱讀
網友評論
(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評論提交后將在24小時內審核完成。如有違規(guī)言論將直接刪除。)0條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